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1:55:00   浏览:924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认真做好《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工商公字[2005]第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商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分局: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已于2005年8月26日由国务院令第445号公布,将于1 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行为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出台,对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易制毒化学管理,依法保障合法的生产经营,有效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从源头上,减少毒品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切实做好《条例》的贵彻实施工作,推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条例》的宣传培训工作。做好宣传和培训,是贯彻实施《条例》的前提和基础。各地、各部门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开展《条例》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工作,使全社会普遍知晓《条例》、相关企业熟知《条例》、各主管部门熟练运用《条例》。

(一)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各主管部门要把《条例》宣传作为当前禁毒宣传和法制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新闻发布、资料散发等多种形式,组织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易制毒化学品集中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条例》的主要内容、禁毒人民战争禁毒严管战役的阶段性成效、当前禁毒形势、易制毒化学品流失的严重危害、主要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和特征等,以提高广大群众对易制毒化学品基本知识和《条例》的知晓率,增强学法、知法、守法意识。

(二)开展面向主管部门的学习,培训。各级公安、商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本系统的学习培训计划,带头组织学习《条例》。要先期对省市县三级主管部门的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同时逐级分解培训任务,分阶段对所有从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的人员开展一次全员培训,确保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掌握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组织一线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考核,确保一线上岗人员全面了解易制毒化学品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具体管制措施和实际操作规程。

(三)开展面向相关企业的宣传培训。各主管部门要组织本地所有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和进出口企业宣传《条例》,确保对相关企业都进行宣传,从业人员都接受培训。要以《条例》和各主管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为主要内容,对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并签订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责任书。要通过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组织企业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条例》,并考核其培训效果和知法程度,使其掌握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定,增强依、法经营意识、企业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二、切实加强《条例》施行的各项保障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条例》施行工作,积极为《条例》的贯彻实施提供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确保《条例》如期顺利实施。

(一)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地、州、盟)公安部门牵头,建立有商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或成立协作办公室,综合掌握《条例》的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主管部门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并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为便于联络、核查和监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要统一掌握本地各级主管部门执法岗位和工作人员名单。

(二)落实经费,强化经费保障。各地要安排好实施《条例》启动工作所需经费,要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经费列入本部门经费预算。要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任务较重的地方要拿出专门经费,用于人民群众举报涉及易制毒化学品违法行为的奖励和办案单位的奖励经费。

(三)制作相关证件,开发管理软件。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统一设计许可证和备案证明,统一证件样式,统一防伪标准,统一全国编号,以便各地查验和识别;各地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证件顺利发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要指导本系统抓紧开发易制毒化学品计算机管理软件,尽快实现各主管部门之间、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联网管理。

(四)摸清企业底数,完善管理制度。各级主管部门要以《条例》出台为契机,利用发证、换证、登记等手段,摸清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进出口企业底数,整理录入企业信息数据库,方便管理和查询。要指导生产、经营、运输、使用、进出口企业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三、切实加强对《条例》执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

各级主管部门既要坚持依法从严的原则,全面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又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机制,组织、引导相关企业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模式。

(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许可进行严格审批。要详细了解购买品种、数量、用途和使用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在规定期限内颁发许可证;对构成违法的,坚决予以处罚。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核发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对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严格备案。要详细了解生产经营品种、数量、用途、主要销售渠道等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在规定期限内颁发许可证或备案;对构成违法的,坚决予以处罚。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登记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范围,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要严格依据审批部门核发的许可证,对生产经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变更登记生产经营范围;要严格按照“第二(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对生产经营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核定生产经营范围;对依法撤销或变更经营范围的企业,及时予以注销或变更登记;对违法生产经营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要将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纳入信用等级监管范围,完善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科学分配监管办量,合理调整监管重心,提高执法效能。

(四)公安机关要严格审批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购买许可证和第一类、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运输许可证,对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和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情况进行严格备案。要详细了解购买或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品种、数量、用途、购买和销售单位、运输单位和路线等详细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在规定期限内颁发许可证或备案;对构成违法的,坚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经商务部委托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许可申请,认真做好进出口许可证的管理工作。经商务部委托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对申请进出口的易制毒化学品品种、数量、用途、进出口公司、最终用户_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对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中无需国际核查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许可与否的决定,并报商务部备案;对第一类、第二类及需要进行国际核查的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应按规定报送商务部审查和会同公安部进行国际核查;对向毒品制造、贩运情形严重的国家或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以及《一条例》规定品种之外的化学品的,要严格执行《向特定国家(地区) 出口易制毒化

学品暂行管理规定》。

(六)海关要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报关单位和进出口环节的监管,严格凭进出口许可证办理有关易制毒化学品的验放手续;加大对报关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申报管理,防止伪报、瞒报行为的发生;提高对进出口相关货物的抽检率,坚决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走私犯罪活动。

(七)各级公安、商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要指导企业加强自我管理。要指导相关企业健全台账,如实记录易制毒化学品品种、数量、销售和购买情况;指导相关企业建立行业组织,强化企业自律,加强自我监督,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出口行为,全面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

四、切实加强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各级公安、商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等主管部门要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加强对相关企业贯彻实施《条例》情况的检查监督,确保《条例》落到实处。

(一)组织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专项执法检查。今年1 2月至明年年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条例》实施情况组织一次专项执。。法大检查。要组织市(地、州、盟)和重点县(市、区、旗)主管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储存、废料回收、进出口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检查。要树立一批依法经营、严格管理的企业,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发现和解决存在的漏洞与问题,通报和严肃查处一批存在问题的企业,依法追究一批构成犯罪的企业和个人的刑事责任。2006年年初,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派出联合检查组,赴重点地区就《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全国。

(二)结合禁毒人民战争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各地要将《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禁毒人民战争禁毒严管战役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相关主管部门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考核评估范-畴。国家禁毒委员会将把《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和整顿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秩序情况纳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相关主管部门禁毒人民战争的督导考核内容,科学统计和综合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成效。

各地贯彻实施《条例》情况请及时上报。





二O O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动物检疫站收取的肉品检疫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动物检疫站收取的肉品检疫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发[1996]297

1996-05-31国家税务总局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动物检疫站收取的肉品检疫费是否征收营业税的请示》(鄂地税发[1996]113号)收悉。动物检疫站对宰杀后的动物肉品进行检验鉴定而收取的检疫费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的不征收营业税条件,也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对于家禽、牧畜、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的范围,因此,对动物检疫站对宰杀后的动物肉品进行检验鉴定而收取的检疫费应当征收营业税。



国家税务总局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庄园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滕传枢


  以 “一次投资三万八,圆您一个庄园主的梦”这句诱人的广告词揭开序幕的某庄园的招商活动,掀起了海南庄园开发的投资热潮。从去年底至今年初,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开募集资金的农业庄园,已有数以百计的投资者成了这些庄园的“小庄园主”。这是继广东之后在海南出现的现象。
  所谓现代农业庄园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其基本内容是以一个开发商先期拿到 ( 承包、租赁或受让)数以千亩计的大面积荒出荒地并进行开发为基础,然后向富足的城市居民募集资金,将庄园土地分成若干小块 ( 1亩至5亩为一块) 卖给投资者 ( 所谓“庄园主” ) ,由开发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计收益,然后按一定比例与投资者分成。
  开发商们都给予了相似的许诺:只要支付每亩土地几千元至上万元的投资,你可拥有自己的一片庄园,可领到土地证,可建别墅,几年后使开始坐享长达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庄园主生活,投资回报可达60倍至100倍;同时列出保险、公证、专业技术指导等作为投资保障,让投资者“永远没有后顾之忧,只需高枕无忧”。
  由于开发商编织的这一幅幅无风险高回报的世外桃园的美景极度的满足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城市居民想往田园生活的追求和投资消费心理,加上庄园的开发从大方向上说符合国家鼓励农业投资的产业政策,能使被开发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吸引了不少的投资者并得到庄园所在地基层政府的欢迎和支持,使得这一浪潮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开并呈蔓延之势。
  然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与思考,“庄园招商资金谁来监管”之类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报端。有的庄园开发商与投资者之间已开始发生纠纷。现代农业庄园到底是怎么回事,庄园开发中存在哪些问题,对策是什么? 已成为目前亟待解答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农业的组织形式。它和传统农业的区别是专业性强、集约化生产、大规模作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家庭式的产业,并多与休闲旅游度假相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鼓励农业开发的法律法规出台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使庄园这种模式开始有了生存的条件。庄园模式作为一种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闲散资金用于农业开发的组织形式,若能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确是一种能迅速促进农业发展,而且还能带动旅游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及其他行业发展的新的组织形式。然而若缺乏规范和监管,不纳入法制经济轨道,象目前这样一轰而上,自生自灭,也会成为一些玩空手道的商家非法集资的手段,成为损害甚至诈骗成千上万投资者的一场把戏,成为破坏杜会经济秩序和安定团结的因素。为此,笔者就目前庄园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法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广大投资者的重视。

一.土地问题

  目前,开发商取得土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受让取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二是通过承包或租赁取得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在招商过程中,各开发商均许诺给予投资者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兴建别墅或其他住宅。有的市县政府许诺给小庄园的投资者发给相应的土地使用证和房产权证书。有部分投资者确己领到土地使用证。但是这里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 土地权属不明确,获得土地的程序不合法
  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商如何取得土地使用权,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土地流转,必须合法,否则必成后患。然而,目前多数庄园未能做到这一点。例如某开发商与土地所在地的村委会签订了数千亩土地承包合同,其所“承包”的土地,是几十年来从未耕作过的荆棘丛生的荒山荒地。在给付承包定金和获得土地管理部门认可后,开发商便开始耕地。这种状况明显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这样的荒地一般情况下应属国家所有而非集体所有。若非因某种特珠历史原因确权给集体,村委会是无权发包的。第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不当。土地承包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发包方的制约,发包人与承包人具有内部隶属关系。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开发商进行现代农业庄园开发,不宜采取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至于有的庄园采取租赁方式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也显然是不当的。因我省有关规章规定,租赁最高期限仅为5年。第三.越权审批。依照我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开发国有荒山荒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市县政府审批权限在333公顷以下,集体所有土地出让或出租用于农业生产的,市县政府审批权限在33公顷以下。上述数千亩的集体土地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批准,显属越权。
(二) 土地流转关系不明确、不合法
  开发商将已取得使用权的土地划分成若干小块“卖”给投资者,开发商与投资者在土地流转上是什么关系? 对此开发商只是含糊其词。合同上有的写“合作开发”,有的写“投资庄因”,有的干脆写“购买”。说 “购买”无疑是违法的;说 “投资”则与投资的法律特征不相符 (下文将论及);说 “合作开发”不准确,按法律规定应是 “转让”。《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或者多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土地,并按照产权分成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因此,必须依转让程序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委托评估机构评估、照章缴纳税费等。从现状看,显然不是这样。
(三) 建房的承诺不真实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集休所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承包的集体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农业用途”,非本村农民若要建住宅,必须另外履行征用、出让、规划、报建等法定手续。要履行这些手续,除了须获得审批外,还必然发生土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规划报建费等开支。这笔钱不是小数,谁来出? 开发商还是投资者? 即使使用的是国有土地,除了免去征地一项外,其余手续仍需要办。所以,开发商承诺的投资者可有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建住宅或别墅,与高达上百倍的投资回报一样,只是“画饼”而已。
(四) 土地使用证与实际使用权的行使冲突
  开发商将取得使用权的庄园土地,分成若干小块“卖”给投资者,在办理法定转让手续之后,土地管理部门再给投资者颁发土地使用证。从表面看,理顺了土地所有者、开发商和投资者之间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关系。可是从实质看,这些土地的实际使用权仍在使用权已转让出去的开发商手里,而拿到土地使用证的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土地的使用权(只有提意见与建议的权利 )。这种使用证与实际使用权的矛盾,也将是今后发生纠纷的隐患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及有关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尽快制订关于庄园用地的法规或规章,以确保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开发者、投资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广东省《关于加强果园、庄园用地管理的通告》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2.加强用地管理严格审批把关。特别是准确划清土地权属、严格用地审批权限、完善用地手续,严格用途管制、严格土地流转的条件和程序、规范合同文本,严格发证的条件和程序等。
3.理顺开发商与投资者在土地使用权上的法律关系,依法明确各自应有的权利与义务,改变目前这种打着“合作开发”招牌但实际上既不符合转让、转租、转包的法定条件和程序,也不符合投资的法定条件和程序的状况。如何具体处理,下文将论及。

二.资金监管与庄园组织形式问题

  目前社会上和投资者们最担心的是投资庄园的资金如何监管的问题,并因此而设想出由政府委托商业银行监管等方案。由政府委托银行监管某个企业的资金,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实际上也没有操作性可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理顺投资者与开发商之间的法律关系,关键是庄园的组织形式与经营形式问题。
  “买”了庄园小块土地的“庄园主”们,与庄园是什么关系?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曰“投资者”,二曰“合作开发者”,三曰“客户”。这三种说法,都未能准确反映两者之间的现实关系。其一,“购买”土地的出资不允许抽回,可坐享收益,像是投资; 但庄园并不承认这些“庄园主”是它的股东,不能享受股东的其他权利,合同中也没有投资风险共担的规定。因此说是投资者,其实不符。其二,说是合作开发者,怎么合作? 解释是由“庄园主”出土地使用权(从开发商手里“买”来),由开发商经营(出资金、技术、管理),然后分成。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开发商转让土地使用权多不合法,前期开发的投入多数达不到整个投资的25%,甚至是玩“空手道”,所谓出“技术”是靠咨询,多数没有足以管理现代农庄所应具备的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亏损时如何赔偿合作人的损失在合同中避而不谈。因此,说是合作开发者,其实也不符。其三,说是招商引资引来的“客户”,更是不对号。客户与东道主理应是平等合作但各自独立经营的商业伙伴。而在庄园里,“庄园主”们说不上经管,更无从独立。说白了,是“客户”出钱,“东道主”花钱。若赚了钱,给你分利;若亏了钱,你自认倒霉去吧。
  笔者认为,投资者与开发商的关系,依法理顺,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投资关系;二是委托经营关系。若取投资关系,庄园应采取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投资人与开发商均应是庄园公司的股东,均应享有股东的权利与履行股东的义务,各自按其出资额(或股份)享受利益、承担风险,整个庄园的土地使用权应属庄园公司而不发生开发商转让给投资者的问题。若取委托经营关系,开发商应将通过受让程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再分别转让给若干投资者,再由投资者将土地委托给开发商经营。委托人不应承担经营风险,同时委托经营合同除了订明利润分成之外,还必须订明被委托人(开发商) 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当经营发生亏损时,委托方的合法利益也必须得到保障。上述两种关系依法确认之后,“庄园主”们的最大心病才能消除。原先开发商向投资者宣传的“保险、公证、专业技术指导”等“投资保障”,其实是不能成为投资保障的。

三.政府监管问题

  由于农庄在我省出现不久,行政管理没有经验,目前仅限于草率的立项审批和企业登记,未能顾及其他,导致庄园开发的盲目性。有的缺乏相应注册资金和农业专业人才的开发商也在从事庄园开发;有的开发商仅凭一纸立项批文和营业执照就开始招商,实际上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开始。这些情形。给庄园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目前,加强政府对庄园开发的监管已成了广大投资者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呼吁。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政府加强监管的问题:
1.制定农庄开发规划和管理规范,开展试点,总结经验教训。其中重点是制定管理规范,特别是对农庄用地的管理规范和对农庄企业的管理规范。农庄用地的管理规范广东省已有先例可供借鉴,而农庄企业的管理规范目前在国内尚属空自。这一规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农庄企业的设立条件、组织机构和审批程序,农庄投资者与开发商的关系,农庄企业的财务会计,农庄的破产、解散和清算,农庄的监管和法律责任等。
2.加强对农庄企业的资质审查和立项审批工作。农庄企业是一种特殊的公司组织,投资者量大而广(我省现已有省外、境外的投资者) 其成败将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不能作为普通的企业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直接登记,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农业、土地、证券等主管部门)进行审查,获得资质合格批准和立项许可之后,再给予工商登记;筹建达到法定条件后才能招商引资。资质审查重点是实有开发资金和农业科技力量。一般说采取委托经营方式的,开发商应具备项目总投资的25%以上的自有资金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才能开始招商。采取股东投资方式的则按公司法的规定操作。不管用哪种形式,作为现代农业庄园必须拥有自己的一定数量的农艺师、园艺师及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而决不能像现有的一些庄园,农业科技问题靠向某某科研所咨询来解决。没有自己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的农庄,就好比是没有工程师和技术员的建筑企业、没有医师和医务专业人员的医院一样,只能是拿投资者的钱来“玩”而已。
3.立即对已有的农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合格的扶持,不合格的注销,暂不合格但有希望合格的限期完善。其中给予注销的,应该处理好投资者资金的清退和土地的善后处理问题。
4.加强对农庄的监管和服务工作。这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任务。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农庄的监管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甚至更长的事。不仅是直接对农庄的监管和服务,还包括对新闻媒体不得发布虚假广告等的监管,对农庄及投资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以及农庄所在地的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等。
现代农业庄园的开发是新生事物,引导规范得好,是大好事。希望它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1998年4月26日于海口



[ 原载《今日海南》(海南省委机关刊物)1998年 第5期 ]